欢迎访问上海公益网  今天是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

我以奋斗致青春

如果青春有底色,那一定是奋斗。一代代年轻人,正在用实际行动写下时代答卷。今天,三秦都市报全媒体希望通过三位年轻人的故事,勾勒出中国青年的最美群像,愿青年的力量,汇成洪流,奔向未来。

民警李雪智:我愿为戒毒工作坚守奋斗

清晨5时45分,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露头时,李雪智已收拾利落,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作为陕西省新周强制隔离戒毒所五大队的一级警员,李雪智的生活轨迹很简单,就是家和戒毒所之间的“两点一线”。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戒毒所成了他的“常驻地”,一住就是几个月。

2019年,刚毕业不久的李雪智通过招考来到了新周所,开启了警察生涯。如今几年时间过去了,他努力适应着新时代青年戒毒民警的身份,更在每一次前行中彰显出青年担当。

23岁的戒毒人员王辉(化名)来到五大队后每天郁郁寡欢。原来,家里人知道他吸毒后与其断绝了关系,女友是唯一的精神支柱。“我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他,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只是受外部影响有些心结没有打开。”李雪智表示。

为此,他给王辉制定了具体的戒毒方案。

一切本来都在向好发展。然而,一次拨打亲情电话时,王辉女友突然提出分手,这让王辉非常痛苦,甚至在之后几天产生了自杀自残的想法,李雪智第一时间发现并予以阻止。

于是,在每晚工作结束后,李雪智都会和王辉促膝长谈,并且给王辉的女朋友做思想工作。此后女朋友改变主意,提出只要王辉愿意改邪归正,她可以等,还承诺王辉戒毒期间可以帮其照顾父母。

还有一件事。五大队是生活大队,所内的“炊事班”工作就由他们队来负责。一次由于使用灶台存在隐患,需要赶紧更换新灶台及燃油系统。从当天上午8时开始,李雪智便带着人更换及清理燃料罐。然而,由于燃料罐口狭小,施工人员无法进入清理。

“我年轻,让我来。”撂下这句话,李雪智便携带着氧气袋钻进去开始清理,两个多小时,清理结束。他又协助施工人员进行后续工作直至凌晨,终于完成了灶台改造任务,也保障了第二天的伙食正常供应。

他说,青年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奋斗者和敢为人先的开拓者,戒毒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每一位干警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我愿意为之奋斗。

大学生杨子煊:坚持志愿服务3000多小时

2021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全国范围内授予258人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其中就有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杨子煊。之所以能够获得我国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个人荣誉”,是因为他坚持志愿服务工作至今已经超过3000小时。

2018年年末,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子煊从陕西科技大学沁园社区的社区主任那里了解到,社区中有三个家庭需要志愿者们的帮助。这三个家庭,要么是家有残障老人,要么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在和学院相关组织的全体成员共同商讨并制定严密的志愿服务流程后,杨子煊接下了这项工作。

“我接触最多的是高爷爷,他的儿女平时工作特别忙,家里有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所以爷爷得寸步不离地守着奶奶。”第一次进家门,和高爷爷礼貌却疏远的态度相比,奶奶眼中的戒备让杨子煊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点成绩证明自己。

除了和其他志愿者轮流陪伴并推着奶奶遛弯、晒太阳、尝试交流外,杨子煊发现,高爷爷一有时间就会拿出一副乒乓球拍擦拭。慢慢地,他才知道,爷爷曾经酷爱打球,自从奶奶瘫痪后便再也没碰过,然而心中一直没放下。于是,杨子煊每次安顿好奶奶之后,都会和高爷爷聊聊乒乓球,兴起时在院子里打上两局。“奶奶后来看见我们就笑,和我们可亲了。得知我们不能继续服务了,还流下了眼泪。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名志愿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020年除夕夜,杨子煊说服家人,主动请缨,申请成为一名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2021年,他作为十四运会志愿者,圆满完成田径赛会志愿服务工作,并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牵头组织开展7项常规志愿服务活动、20余项大型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不一样的青春。我愿意披上志愿者的‘战袍’,带着非我莫属的担当,挺身而出。”杨子煊的言语中,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

“逆行者”任康乐:我在医院当抗疫志愿者

“请保持距离,主动扫码登记!”“来,大姐,测个体温!”2022年年初的一个清晨,在扶风县人民医院露天预检分诊处,一位戴着眼镜、身穿红马甲的小伙子正在忙碌着:一边维持着患者排队的秩序,一边麻利地给每一位患者测量体温。这位小伙就是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与通用航空学院2020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2班的班长任康乐。

疫情防控期间,在医院当了一个多月的志愿者,不担心吗?记者问。任康乐是这么回答的:“医院是一个能让我洞察人生的地方。我见过有患者抱头失声痛哭的,也见过救护车旁家属们焦急的脸庞,看到过手术室外陪护人员的彻夜等待,更懂得白衣天使们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那段时间我突然懂了什么叫‘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半年时间过去了,任康乐还记得自己经历过的一起突发事件。一名中年男子背着自己近80岁的父亲气喘吁吁地跑到医院:“我父亲是急性脑溢血,刚刚在家晕倒了,快救他!”霎时间,搬轮椅、找担架,生命通道第一时间开启,任康乐也参与到抢救中,为病人争取最佳抢救时间。

因为事发紧急,家属什么也没准备,任康乐自费为老人购买了一些洗漱用品和生活用品。护士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自己是志愿者,有些事情曾经在自己家人身上发生过,他理解老人儿子的心情,懂得在这种危急关头,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时候,也能遇见“同行者”。一名退伍军人从外地回来,询问完核酸检测的注意事项及具体流程后,主动留下来帮助维持秩序。退伍军人告诉任康乐,如今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在任康乐身上他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希望。

任康乐说,这名退伍军人的身影至今印在他的脑海里。尽管没有身着军装,但那就是他以前想象中军人的样子,也成了他坚持不懈志愿服务的动力源泉。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志愿服务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上海公益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